100块约3小时上门_快餐200带吹电话号码_附近约100块一小时

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开发裂变碎片角动量模型

2025-08-02 09:01     来源:中国核技术网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 裂变碎片 原子核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与联合核研究所的同事合作,开发出一个可描述裂变碎片中角动量发生的模型。了解裂变机制意义重大,相关知识未来或成为开发管理链式反应和核医学控制新方法的基础。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C》(Q2,影响因子:3.2)期刊,并获俄罗斯科学基金会资助。

在原子核分裂过程中,会依次经历多个阶段并改变结构,起初呈“球形”或“椭圆形”,接着变成“哑铃形”,破裂瞬间形成两个碎片。一个质子和中子数量均为偶数的原子裂变核,初始状态总角动量为零(自旋为零),裂变后碎片开始旋转,获得0到10的角动量。

项目负责人、核技术工程学院数学与数学物理系教授尼古拉·安东年科介绍,核裂变有多种发生方式,结果并非只有两个特定碎片,而是大量不同碎片对。新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有助于确定特定质量碎片的形成概率,并假设其运动方向和旋转次数。

该模型适用于量子力学描述由两个接触原子核组成的系统中的角振荡,这些系统出现在核裂变的最后阶段。裂变碎片在断裂点处的角运动可视为碎片的独立小振幅振荡,振荡产生的角动量与系统整体旋转相平衡,模型解释了碎片角动量与其质量之间的锯齿状依赖关系。

尼古拉·安东年科还称,原子核分裂时会形成两个处于特定旋转状态的碎片,状态间跃迁时会发射电磁伽马量子,新模型有助于通过这些跃迁识别裂变碎片的质量、电荷和角动量。

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碎片间的能量和角动量分布、旋转状态的形成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裂变碎片特性的影响。所获数据可为控制核裂变的原理奠定基础,从而获得特定碎片的最大产量。

目前,科学家的下一阶段工作是研究裂变碎片的角动量对碎片总动能的依赖性。



推荐阅读

美国科学家首次合成含锘分子粒子并发现其化合物

美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首次合成出含锘的分子粒子。此前,科学家从未直接探测到锘化合物,因锘在自然界不存在,只能通过加速器获取且产量极低(每秒几个原子),其寿命最长的同位素锘 - 259半衰期仅58分钟。锘是原子序数为102的锕系元素,20世纪中期,多个科学小组利用粒子加速器独立合成了它。此次,由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詹妮弗·L·波尔领导的研究团队取得突破。他们使用88英寸的回旋加速器合成锘,化学家借助FIONA光谱仪记录质谱。为获得锘离... 2025-08-14

原子核质量测量揭示新质子幻数出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首次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发现在硅-22中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相关成果于7月2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当原子核的质子数或中子数为2、8、20、28、50、82、126时,原子核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被称为幻数。20世纪40-50年代,物理学家梅耶(M. G. Mayer)和简森(J. H. D. Jensen)等... 2025-07-25

TRIUMF团队创超冷中子生产新纪录,助力探索宇宙物质之谜

近日,TRIUMF的一个研究团队取得突破性技术成就,成功产生了创纪录数量的超冷中子(UCN)。6月13日,TRIUMF超冷先进中子源(TUCAN)合作组成员借助TRIUMF 520 MeV回旋加速器产生的束流生成一批中子,随后利用世界领先的新型低温基础设施,将它们冷却至约0.003开尔文(略高于绝对零度)。这一成果延续了2017年加拿大首次生产超冷中子的成功,创造了加拿大超冷中子生产的新纪录,也为探索宇宙为何由物质构成这一宇宙最持久谜团开启了新大门。温尼伯大学加... 2025-07-02

中子与核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在东莞召开

5月26日,第31届中子与核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简称ISINN)在广东东莞开幕。为期五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50多个科研机构的近300位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子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弗兰克中子物理实验室主任Egor Lychagin,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师全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子与核相互... 2025-05-28

美因茨大学研究小组在原子核基本性质研究上获重大突破

近日,由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JGU)物理研究所兰道夫·波尔(Randolf Pohl)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确定原子核基本性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首次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针对μ子氦 - 3开展激光光谱实验,相关研究结果于发表在《科学》杂志上。μ子氦 - 3是一种特殊的氦,其原子的两个电子被一个更重的μ子取代。兰道夫·波尔教授表示:我们利用μ介子氦 - 3进行的实验,提供了迄今为止该原子核电荷半径最精确的数值。这主要是因... 2025-05-26

阅读排行榜